我的健康不再是動物的痛苦,FDA3.0草案非臨床試驗審查制度

作者:王瑜惠律師

新藥及疫苗開發在上市之前,通常需經過兩階段測試藥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第一關為臨床前試驗(preclinical test)、第二關為人體臨床試驗(clinical test),在美國開發商必須先向主管機關 FDA 申請新藥臨床試驗許可(Investigational New Drug,簡稱「IND」),取得 IND 許可後研發單位才能接著進行人體臨床試驗,最後提交藥物安全性及有效性報告,通過審查後取得新藥許可(New Drug Application,簡稱「NDA」)才能上市。換言之,藥物在進入人體臨床實驗前,必須先確保藥物具有一定程度安全性可用於人體,而第一關臨床前試驗即為新藥開發重要關卡。長久以來,臨床前試驗多仰賴動物實驗,研究人員會對實驗動物施打藥物或物質、進行外科手術或採集樣本等,以獲得關於疾病治療、藥物安全性及效果等重要資訊,再將臨床前試驗中動物測試的結果納入報告中,申請 IND 進入人體臨床試驗。例如 2019 年底爆發新冠疫情時,當時實驗猴的價格飆升甚至爆發囤猴潮,背後原因即為實驗猴在疫苗開發的臨床前試驗中幾乎為不可或缺之角色,而當時上市之新冠疫苗,包括 BNT、莫德納、NZ 疫苗均使用非人類之靈長動物進行臨床前試驗。

photo by Tony Webster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2.0 Deed(封面)
photo by Heikki Siltala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3.0 Deed(內文)

縱使全球普遍要求,研究單位及研究員進行動物實驗時應遵守 3R 準則之倫理規範,即「取代」(Replacement)、「減量」(Reduction)及「精緻化」(Refinement),以減少動物不必要的痛苦及死亡;然而,縱使研究員實驗時多麼小心翼翼,對刀俎下的動物來說,每一次注射藥物、手術仍不免是一種折磨。《星際異攻隊 3》中火箭浣熊結識同為第 89 組實驗品的水獺萊拉、海象牙此和兔子地板的故事,即是以動物的角度描繪動物實驗,動物被關在陰暗不見天日的實驗室中,親身嘗試人類還不敢使用的藥物、物質,以測試毒性、安全性、藥性,並不是只存在科幻電影中,而是現實中新藥開發的過程之一。

所幸近年來隨著新科技的發展,再加上疫情爆發後各國資源均投入藥物開發且「囤猴潮」也令各界意識到仰賴動物實驗造成的資源隱憂,現在已出現多項非活體試驗方法,技術日趨穩定而能逐漸取代或輔助動物實驗減量,包括 3D 列印仿生皮層、細胞培養、AI 毒性預測等。2022 年底美國首先通過 FDA 現代化法案2.0,刪除原本以動物實驗為主之臨床前試驗,將進入人體臨床試驗之前階段試驗改稱為「非臨床試驗(nonclinical test)」並許可採取非動物實驗方法,例如細胞檢定、微生理系統、生物列印或電腦模擬。2024 年 2 月美國眾議院進一步提出 FDA 現代化 3.0 草案,新增非臨床測試方法之審查制度,廠商可以向主管機關提出以減少或取代動物實驗為目的,且足以提高藥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之預測或縮短藥物開發時間的非臨床試驗方法。倘若廠商提出之非臨床試驗方法通過審查,廠商即得以此非臨床試驗方法所得出之數據申請《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Federal Food, Drug, and Cosmetic Act)第 505 條下新藥許可 NDA 及《公共保健服務法》(Public Health Service Act)第 351 條下之生物藥品許可。FDA 現代化 3.0 草案的提出,反映美國 FDA 達成動物實驗減量、替代之目標並非空言。

在動物實驗倡導 3R 的國際趨勢下,臺灣亦不落人後,我國於 2022 年 4 月成立「臺灣動物實驗替代科技跨部會平台」,偕同國科會、農業部、環境部、衛福部、教育部、經濟部及中央研究院共同推動,減少、替代動物實驗,並加速生醫轉型。該平台至今已運作兩年,並於今年 4 月 24 日舉辦推動成果記者會,於法規面已修訂多項辦法動物用藥之動物實驗要求。整體而言,在新科技與新技術的支持下,新世代之動物人道關懷,相較以往更有行動力;更顯示 Gen Z、千禧年世代的世界觀下,ESG 不再是口號,產業不該只追求人類發展,而是與生物環境共榮共存。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