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金管會主任委員的人選

作者:司徒嘉恒資深顧問

新任金管會主任委員由高雄銀行董事長李瑞倉擔任,這項人事任命被部份媒體評為「一個金融外行者接金管會主委」,並引發了輿論質疑此一新命是否為執政的民進黨的政治任用。然而,從歷任金管會主任委員的資歷,以及金管會這個機構的歷史來看,李瑞倉的任命實有脈絡可循。

金管會轄下的四大局,證券期貨局的前身是「財政部證券期貨委員會」,銀行局的前身是「財政部金融司 / 金融局」,保險局的前身則是財政部金融司 / 金融局下的保險科 / 保險司。至於檢查局,則是整併了中央銀行、中央存款保險公司(財政部與中央銀行共同設立)以及金融局的金融檢查業務而設立的。

20161026

Photo Courtesy Lorie Shaull CC BY-SA 2.0

財政部同時是八家所謂「公股行庫」的惟一股東或控制股東。這些包括財政部全資持有的臺灣金控和土地銀行,具有大量官股的兆豐金控、合作金庫、台灣企銀、第一金控,採取官民共治但財政部具有主導影響力的彰化銀行及華南金控。財政部對這八家泛公股行庫直接或間接指派多數的法人代表董事,這些公股行庫握有臺灣整體金融市場堪堪過半的資產規模。

從上面這些基本資訊,我們可以發現:第一,財政部是全臺灣金融業裡最具有影響力的投資人,指派大量席次的法人代表董事,都聽從財政部的號令。第二,現行的金融監理體系是從財政部剝離出來的,而法律制度上的分立為時尚短,尚未能改變金管會與財政部相互人事關係上「藕斷絲蓮」的現狀——很多金管會的中高階的文官,在 2004 年金管會成立前,仍大多隸屬於財政部,與現在財政部的中高層文官,大概都有密切共事的經驗。

因此,金管會主委的理想人選,最好與全臺灣最大的金融業大股東(財政部)非常熟悉,還要熟悉中央政府的運作方式,並曾經接觸過基本的金融監理實務(過去只有任職於財政部才有這樣的機會)。總結下來,曾任職於財政部的資深高階文官就成了有力的充分條件,即使不是必要條件。

金管會從 2004 年成立到現在,前後共計 11 任主委(含三任代理主委呂東英、王儷玲、黃天牧),有過財政部轄下各單位服務經驗的主委就佔了七名。除了龔照勝與曾銘宗以外,其他的主委在上任前,幾乎都沒有在商業金融機構實際任職的經驗。因此,曾經擔任財政部主任秘書與政務次長的李瑞倉,除了可能缺乏在金融監理部門任職的經驗外,其基本履歷看起來,至少不會比其他完全沒有任何金融機構實務經驗的前主委們差。

因此,問李瑞倉與其他前任(例如甫因兆豐金洗錢案下台的丁克華)相比之下有何優點,大概是捉錯用神。關鍵的問題有二:第一,有鑑於金管會成立的歷史,主任委員的選擇,是否限於財政部高階文官和飽讀經濟學理論的學者教授才能維繫這個機構的日常運行?第二,若是如此,金管會面對財政部這個最大的金融業大股東,是否可以堅持其作為臺灣金融業的監管吹哨者,而對公股民股金融機構一視同仁地高標準要求?這些恐怕才是值得全民反思的重大議題。

延伸閱讀: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